余玲兵 宋小菜创始人、CEO
文字|张向芳
图片|王 毅
听起来像一个人名,实际上,宋小菜是一群人。领头人叫余玲兵,他领着大家干了一件艰难却极具颠覆性的事。
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,宋小菜频频“爆发”。不管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报道,还是当年融资4亿多元,累计融资6.3亿的融资力度,都令人瞩目。
人如其名,“宋小菜”做的事情就是“卖菜”,“送菜”。只不过通过移动互联网,他们打造了一个生鲜骨干分销网络,让蔬菜交易更加便捷、高效。
宋小菜的菜卖得有多好?在上海,高峰期宋小菜供应的土豆占了总量的10-20%,洋葱约占20%。在浙江,宋小菜一年供应的蒜类蔬菜约占浙江百姓消耗量的50%左右,相当于浙江人每吃两颗大蒜,就有一颗来自宋小菜。
因为宋小菜,菜市场的商贩,不用黑白颠倒、半夜三更去进货,每天可以多睡几个小时。
因为宋小菜,提供蔬菜农产品的农户,不用担心丰收了菜却烂在地里卖不出去,尽管放心地把菜种好。
因为宋小菜,我们正在吃上越来越健康、可口的蔬菜。
成立四年,宋小菜覆盖45个城市,年交易量超30万吨,成为目前中国蔬菜领域交易规模最大、效率最高的生鲜B2B交易服务平台,也是杭州农业领域唯一的准独角兽企业。
宋小菜改变着蔬菜交易的传统模式,也在影响着固有的习惯和思维,影响着一些人的生活。这正是宋小菜创始人余玲兵希望看到的。
余玲兵是前阿里高管,在阿里工作七年,曾发表过第一本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。离开阿里创建宋小菜,似乎是他的宿命。
2019年1月,天气乍暖还寒,但位于西湖区优盘时代中心的宋小菜感觉不到一丝寒意,余玲兵兴奋地说,我们现在是在初春,生鲜都在初春。
|
对于农贸市场的很多菜贩来说,黄绿色的“宋小菜”APP是人见人爱的大神器。前一天通过手机下单,要温州西红柿、内蒙土豆还是云南绿叶菜,要多少箱、多少件,第二天一早菜就送到了。
可是几年前,“宋小菜”这个听起来可爱可亲的名字,是被“骗子”、“疯子”的称呼替代的。不管是菜场的菜贩,还是上游的菜农、供应商,最初都是没人“待见”他们的。
菜贩看到他们,说“骗子来了”。跟几十年延续下来的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的交易规则相比,现在通过手机订货,看不到实物,要先付款,而且第二天才能把货送到,怎么听都像骗人。
看天吃饭的上游生产者更不能理解,这苦活累活我们都不愿意让下一辈干,你们这些城里人还抱着电脑跑过来问东问西,不是疯子、傻子就是怪物。
通过一个APP来实现“买菜”、“卖菜”,这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,是已知世界里没有的东西。四年前的农业,跟移动互联网的距离还很遥远。
虽然听着不舒服,但做这件事没有捷径。“小菜菜”们一遍遍用嘴皮子磨,后半夜跑到菜场学采购,睡在农贸市场门口,用大货车搬卸土豆,各种“死缠烂打”,终于在2015年3月10日迎来第一笔客户订单。
四年后回头来看,余玲兵说,宋小菜改变的不是交易方式,改变的是习惯和信任。
“我们内部会说一句话,叫相信相信的力量。我们相信通过技术,通过APP产生的订单,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,我们也让他们相信,未来是可以发生改变的,应该给数据、给互联网一个机会,也给我们、给他们自己一个机会。”
而当信任感建立起来,改变的不只是一点点。
武汉卖菜的王建平,2015年第一个在宋小菜上订了一箱花菜,从此跟宋小菜结缘。几年来她每天都要从宋小菜上订货,又便宜又方便。
安徽人胡宗龙,原本在上海做土豆批发生意,2016年夏天跟宋小菜合作后,一天能卖三车土豆。而以前起早贪黑,三四天才卖一车。后来他干脆离开上海,回老家做了土豆生产合伙人。
山东兰陵县南桥镇的谭玉龙,做了10年农民经纪人,帮乡亲把大蒜卖到上海。2017年遇到宋小菜后,他不用农村和销售市场两头跑了。因为订单稳定,他将更多精力转向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。目前他每年有7000吨的订单量,直接带动了600多户农户。
支撑这些变化的背后,是宋小菜独特的以销促产的“反向供应链”模式——通过收集城市农贸市场菜贩子的采购需求,基于交易数据对市场进行预估,指导上游菜农按需生产,从而解决蔬菜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的矛盾。
“对生产者来说,种什么好卖,什么时候好卖,永远是一个模糊的未知的东西,小菜把数据给他们,告诉他上海人民喜欢吃什么品种的土豆,什么规格,他们在乎土豆的什么品质,你只要把土豆种好,品控做好,你就有竞争力了。这就是数据的力量。”余玲兵举例说。
因为订单的确定性,生产能力进一步释放出来,支持了规模化的生产。
对菜贩来说,宋小菜聚合了他们的订单,帮他们做集采,帮他们谈价格争取权益。
传统的蔬菜流通中,从产地到两级批发市场,再到农贸市场,再到消费者,需要七、八道环节,损耗率在10-15%。通过宋小菜,蔬菜从产地到菜贩手中,最多只要装卸两次,损耗率仅为0.3%。对菜贩来说,进货成本降低,而且可以安心买,安心换。
宋小菜用数据化方式,在需求和生产间,做了一个精准的匹配和连接。
|
余玲兵是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那个月离职的。
2014年9月,已是高管的余玲兵对自己说:从阿里毕业吧,我出去闯一闯。
一个关于互联网农业的梦想,在他心里方向清晰但样子朦胧地鼓荡着。
余玲兵对农业的关注始于2010年。那一年,女儿出生,初为人父的他开始关心食物的来源。
之后他在阿里负责了3年农业电商,农村的反差让他震惊:老家还是老家,产能低下,互联网渗透低,电商在生鲜农产品中占到的份额只有3%。
那几年,他看到最多的一个大概率事件是——因为产销不对路,因为丰收丰产却导致了滞销,作物烂在田里,堆在村口。
“说起来,将近1亿农民,600万农民经纪人,180万生产合作社,45万出口加工型企业,这些上游的生产组织,过去一直生活在忐忑不安中,没有安全感。”
离职阿里后,他到美国、新加坡、日本游学交流了一段时间,有了初步服务农贸市场的想法。而最终促使他找到共鸣的,是当年12月报上一则新闻。
那篇报道的主角是菜贩小张,他捡到钱包毫不犹豫还给失主。
那是篇“最美杭州”的表扬报道,余玲兵关注的却是一家人的生活状态:来杭14年,小张每天晚上10点起床,骑电动车去勾庄进货,凌晨1点骑回菜场,一直忙到吃过午饭,家人继续守摊,他回家睡觉。日夜颠倒的生活里,两个女儿基本见不到爸爸。
这样勤劳辛苦,却支撑着城市人一日三餐的蚂蚁雄兵,在中国有1300万。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?
还有两篇关于菜贩的报道让他印象深刻,一篇是说黄沙车又出事了,掩埋了一对夫妻,那对夫妻是后半夜去进货的菜贩子。另一篇报道说最后一个杭州菜贩,干了20年,离开农贸市场要退休了。什么意思?这件最辛苦最累最不被看见的事情,杭州本地人没人再干了。
这些关注点结合在一起,余玲兵找到了突破口——他要做一个“手机上的勾庄”,让这群人的采购变得更简单,让他们能省出点时间陪陪家人。他决定从菜贩子着手,从这里开始改变农业的生产流通方式。
毕业于浙大新闻系,曾经在电视台工作过的余玲兵,有一种深深的人文情怀,他为他的人文情怀,找到了一个具体的梦想落脚点。
三天后的12月17日,他遇到了天使投资人——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的吴咏铭。后者对他说:这件事值得做,而且值得用大钱来做。它是一件难的事,是一件要打持久战的事。我支持你。
12月17日后来成了宋小菜的生日,也是合伙人日。“1217”的意思是“要你一起”。
从1个人的想法,1个投资人的支持,到2015年1月1日宋小菜正式注册,来自阿里、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加入进来,越来越多的菜贩、供应商、农民经纪人加入起来,一起参与到互联网农业的各个环节。
“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,不可能靠一个人的能力去做,需要更多人的合作。一起合伙,改变中国,所有人用各自擅长的东西,能够推着农业往前一步。”
|
走进宋小菜,浓郁的农业气息扑面而来。公司墙上画着一格格颜色鲜艳的辣椒、茄子、西红柿,旁边是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。
楼梯口,可爱的吉祥物“宋小牛”脚踩大地,犄角冲天,一副生气勃勃的样子。
线上交易只是宋小菜整个流通领域很小一部分,更多的功夫在供应链的后面,要落地,要扎到田间地头,扎到农贸市场一线。所以,公司每个人都要像接地气的牛一样,必须要两腿沾泥。
“我们有四个字,入土为安。不管你是写代码的,搞技术的,还是做财务的,做人力的,都要进入业务场景,到核心产区去,对农业保持敬畏,保持学习。你坐在办公室里,永远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样的。”
这个做起事来脚踏实地的人,创业四年来,却有一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。
“如果我们做的事情,越来越像已知的某个公司做的,像传统公司做的,这让我最没有安全感。”
余玲兵认为,创业的本质是创新,创新的本质是用不一样的方式去真正地创造价值。
他说自己身上似乎长了一个红绿灯,只要进入这种已有模式状态,做的事情越来越像刻板的、习惯的做法,他就必须拉红灯。
比如第一年,公司一开始买了很多台电脑,还有点钞机,POSE机,做好了服务客户的准备。余玲兵觉得不对:过去不都这样做?这不越来越像一个长在PC端的传统的公司吗?
他喊了停,要求把PC端全部改成移动端。产配销一线员工,必须在手机上办公。接着,他又干掉了POSE机、点钞机,不管多难,必须让用户学会手机支付。到2016年底,实现供应商百分百线上结算。
这样的红灯,亮的次数有很多。最近一次红灯亮,是因为2019年宋小菜的扩张目标,要从45个城市扩张到80至90个城市。有人就计算了:按照这个方式,我们大概要招多少人。
余玲兵火了,他发现这又是一个习惯性的思维。他问团队,你认为用户没有发生变化,还是环境没有发生变化?如果所有东西都要靠人来做,那么互联网基因在哪里?
因为要求和标准高,同事用一个句式来形容他,说他是一个“既要……,又要……,还要……”的人。
“在创新公司里,必须要折腾,保持一个饥饿的状态,只有这样才能逼出大家的潜能,逼出新的变化和新的可能性。”
在他眼中,变化和创新是绿灯,他愿意为这样的东西去买单,错了也没关系。
正是因为不断突破习惯和已知,用新的思维去适应变化,宋小菜才在不断创新中走得更远。
|
采访那天上午,余玲兵穿了一件橙色卫衣,给人感觉元气满满 。实际上前一天晚上11点,他还在公司加班。
不知是习惯还是巧合,余玲兵在公共场合的衣服以亮色居多。穿着红色的毛衣做演讲,披着红格子衬衫拍照片,偶尔穿一下深色的西装,手里却拿一个红色的西红柿或桔色的胡萝卜。
同事说他是工作狂,对工作永远充满想象。在热情和想象中,宋小菜跟四年前比,已不能再用“手机上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”来概括,而是长出了很多新能力.
依托之前积累的订单和数据,宋小菜正在往物流、仓储、数据、金融等供应链相关服务方向拓展。
去年,宋小菜的数据和订单开始赋能上游供应链,提供金融服务。过去农户一无不动产抵押,二无信用记录,想贷款很难,而宋小菜积累的真实交易数据,成了农户的“流水和信用证明”。同时,宋小菜日趋成熟的价格数据库将难以定价的农产品的价值量化,农民品变成了可以明确估值且易变现的抵押物。
宋小菜的土豆生产合伙人、安徽人胡宗龙,为了扩大收储备货规模,去年取得了银行预授信五百万元。
深入其中,还能发现一些行业的潜规则。比如有些上游为了讨好市场,会做一些不合规的事情。老百姓喜欢买白色的蒜,就会有人就药水来泡。
宋小菜介入进去后,坚决不能让这个事情持续发生,怎么安全怎么来。因为有订单,就有机会去改变生产的标准,让大蒜恢复成本来的样子。
再比如有些地方的西红柿,消费者喜欢挑表面光光的,还带着萼片的那种,觉得新鲜。但是长途运输过程中,萼片容易把西红柿的皮戳破,变质腐烂后会导致大面积都受影响。怎么办?研发的品种皮厚浆少,越来越好看,但也越来越不好吃了
“今天的很多不好吃,其实也是我们的无知导致的。我们的挑剔,我们的不专业,我们的颜值控,逼着生产商和流通商改变了我们小时候的味道。”
通过对行业的了解,通过订单和合作,他们正慢慢尝试着推动食物回到原来的样子。这也是一位父亲为食品安全而进行的一场艰苦的探索和创新。
余玲兵对内讲得比较多的一句话是:不忘初心,不要瞎搞。余玲兵解释说,本心是人不是事,希望通过卖菜这件事去影响人。不要瞎搞,意思是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,坚持做认为正确的事情,把这个核心内核做强。
他办公桌背后的墙上有一幅字,正写着:不要瞎搞。
“不要瞎搞,一步一个脚印,这其实是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,一个定海神针。”余玲兵指着背后这张字说。
采访联系 张向芳 zxf_2046@163.com